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 张敏 近期,全球矿业市场持续动荡。紫金矿业、洛钼、山东黄金、西部矿业等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收购优质核心项目,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结构优化,加速全球矿业格局重构。但在这波并购浪潮中,如果企业只追求资源扩张而忽视发展质量,可能会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如何实现并购“1+1>2”的效果?笔者认为,需要从四个方面做出改变。首先,矿产资源整合从“分布式设计”走向“系统优化”,稳定和强化产业链已成为中心目标。席卷行业的并购浪潮背后,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算力等产业发展带动下的战略矿产资源的重估。多个国家正在争夺铜、锂、钴和镍等关键矿产资源。全球矿产需求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铜为例,新能源汽车、AI计算能力等新兴领域预计将推动未来二十年全球铜需求持续增长。政策层面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的《黑色金属工业持续发展工作计划(2025-2026年)》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方向。一方面,加强探索探索铜、铝、锂、镍、钴、锡等资源,形成一系列新的矿产勘查成果。一方面,科学合理设计氧化铝、铜冶炼、碳酸锂等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企业并购不再是简单的规模分层,而是旨在保障供应链安全的系统工程。其次,这也意味着价值创造将从“周期性利润”转向“产业链价值重构”。矿业公司正在尝试对其价值主张进行根本性改变。在传统模式中,企业利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价格周期和经营业绩的波动。目前,领先企业正通过纵向扩张和横向协作,积极融入新兴产业生态系统,寻求更多可持续、稳定的价值创造模式。在纵向扩张方面,一些矿业企业不满足于矿物开采和金属冶炼,正在向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优质合金等高附加值领域进军,旨在实现资源价值的指数级增长。横向合作正在加速深化合作,上游矿业企业与下游应用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和股权合作,构建“风险共担、利润共担”的新型供需关系。这种深度连接不仅稳定了原材料供应,也增强了整个产业链的韧性。三是发展动力由“资源依赖”转向“推动技术创新”。如今,矿业已彻底告别旧形象,技术创新正成为重要推动力。为企业抵御价格波动、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上游采矿勘探过程中,智慧矿山、高效选矿等技术的应用不断释放低品位、难加工资源的开采潜力。在中国的加工和冶炼环节,材料科学的进步正在推动高纯度、特异性和产品配方的发展。在循环经济下游,“城市矿山”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对原生矿产的依赖。如今,技术护城河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也成为企业平滑周期性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以盐湖控股为例,尽管碳酸锂市场价格大幅调整公司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盈利水平,得益于不断优化的盐湖提锂技术体系以及显着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生产成本。第四,海外并购正从“资产收购”转向“产能输出”。随着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扩张,海外并购持续增加。矿业并购的成功标准不再局限于收购资源资产本身,还包括打造全球运营能力、创造本地化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具备跨文化融合能力、本地化运营能力、环境与社会治理(ESG)实践以及全球风险管控能力。成功的国际矿业公司往往能够将现有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与结合资源国的资源禀赋、产业需求和发展愿景,从“投资者”身份转变为“共建者”身份,为长期稳定经营奠定坚实基础。如果我们看看世界各地的并购案例,并购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后续的整合和运营。未来矿业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资源储量竞争,而是资源整合能力、产业链调整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全球化运营能力等综合竞争。企业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在行业巨变中稳步前行。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