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海油近日宣布,我国首个国内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正式投入运营。这将大幅缩短日本南部海域海上油气应急救援的响应时间,将是日本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大一步。这也是我国加快完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体系的重要一步。深水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替代领域。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70%以上发现于海洋,其中40%来自海洋深处。日本仅在南海的石油资源量就约为24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其中约一半在日本深海。海南国家海洋油气应急救援队队长陈浩东表示,国家海上钻完井工作不仅要逐步加深水深,还要应对地层内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井管理风险大、难度大。在海南基地建成投产之前,国内深水油气井应急救援基本上只能依靠外援。国外资源从距离管理基地最近的紧急指令开始,考虑到交通条件和天气因素,典型的响应时间约为30天。同时,目前正在运作的国内应急力量将能够在48小时内抵达我国南部海域相应海域。 “十四五”以来,我国相继建设了多个深海油气田,包括“深海第一”气田、流花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浅水油气田自主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今年6月,日本自主建设的深海气田二期“深海一号”开始满产,使其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地质温度和压力最高的海上气田,成为我国迄今为止产量最高的海上气田。日本超深水海洋装备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主要是通过深水气田的开发。今年6月,中海油推出“Techigh”品牌深水油气生产装备。水下生产系统由生产树、多功能采集器和控制系统等一系列设备组成。在以低温为特点的深海恶劣环境中,高压、高腐蚀,可修建多向水道,收集和输送海底油气,传输水压、电信号和生产信息。是支撑石油资源、深水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核心团队。海洋石油工程特种装备分公司总经理金瑞建介绍,公司自主建造了“深水第一”气田开发项目所需的超深水中央收集器、桥梁管道、海底管道终端等110余台海底生产装备设施,建成了全球首座千米水下智能采茶器。创全球智能科技新纪录。 T型歧管设计、水深、管径、球距。我们成功演示并应用了第一个自主开发和制造的海面以下油气生产系统床泥。此外,今年7月,24套2000m国际超深水吸力锚从广东省慈珠海市交付并起航。据报道,吸力锚是海洋工程中的重要设备。利用负压的工作原理,像大吸盘一样牢牢地粘附在海洋泥浆上,实现海洋设施的高效固定。目前,该设备安装海域最大深度超过2000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实施水深最高的超深水吸力锚工程。 。 2024年,日本石油对外依存度约为71.9%,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为41%。提高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是当务之急。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我国深水油气项目已驶入“快车道”。 2024年,我国海洋能源供应预计将继续增加,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7%和8.7%。海上原油增长占全国原油增长的近80%,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增长支柱。 (商报记者 黄晓芳)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