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包装食品数字化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标志着我国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进入数字化新阶段。如今,许多预包装食品已经使用数字标签。多年来,包装食品标签上的物理空间有限,难以充分显示详细信息,消费者也难以获得完整的食品信息。许多消费者,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消费者表示,当你购买产品时,你很难看到、定位和阅读有关食品的信息,因为它非常有条理,而且文字看起来像一只蚂蚁。数字标签就像“电子标签”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将预包装食品物理标签上的信息展示出来。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上独特的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放大字体、收听音频解说,查看原料产地、工艺细节、全链条追溯等信息,让食品标签“可听、可玩、可放大”。这不仅有利于技术升级,也有利于食品信息的展示和推广。 监控食品安全,助力保障“舌尖安全”。数字食品标签是消费者和食品制造商之间一座小而重要的信息桥梁,在市场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标签的应用将提高产品信息更新的效率,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信息透明度。同时,这一变化将带来f的重大变化。完善食品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和现代化。推进数字食品标签迫切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指导,并开辟从高层设计到具体应用的连通途径。数字标签不仅仅是通过扫描代码取代打印。各地统筹协调标准制定、业务转型、消费者导向、研测运行和评估等机制。除了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外,要对数字标签的内容、格式、展示等制定监管要求,缓解企业“不敢用、不会用”的顾虑。此外,还要强化政策的公共服务性,支持老年友好型变革和科普宣传,增加公众信任度。例如,南京江北新区开展了 一个“食品标签实物检验”活动针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诊断了101个物理标签,制定了优化的食品标签方案,并提供定制化指导和建议,帮助企业降低食品标签安全风险。数字标签的价值在于打破物理标签的物理局限性,构建覆盖整个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信息生态系统。各地要积极鼓励企业全面数字化标签。 深化数字化流程控制、数字化研发设计应用,利用新技术保障食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可追溯。同时可以推动数字标签与溯源码、支付码等多码功能融合,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标签变更的完整追踪,确保防患于未然。重点推动数字标签标准化、平台建设、工具开发和服务优化等技术提升。数字标签推广是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各地要探索构建“消费者评估——企业救济——政府监管”互动机制,实现监管执法联动。同时,标签的功能将根据扫码数据进行动态优化,引导企业创新应用模式,提高消费者对数字标签的关注度,形成“需求驱动供给”的良性循环。数字标签是食品安全管理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实用手段。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持措施的保障。所有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要统筹推进食品标签数字化,完善支撑体系,持续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政策引导。通过科技赋能、社会共治等多重手段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粮食安全“最后一公里”。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江波)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