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随着利率持续下降、经济波动加剧,分红保险正从“可选”走向“强制”,转向分红保险已成为全行业共识。随着上市保险公司三季报的陆续发布,这一趋势愈加明显,分红险产品在上市保险公司新增保费中的占比明显提升,成为个体保险公司管理转型的核心方向。 “自9月份人身险固定利率调整以来”,今年以来,公司业务重心全面转向分红险,分红险销售率大幅提升。平安人寿副总经理、精算师孙汉杰近日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红险业务的本质是一场“马拉松”。华泰证券近日发布研报表示,今年分红险公司销售预计强于最初预期,预计明年带动保险公司负债端稳健增长。人身险渠道新增保费有望恢复正增长和强劲增长银行销售渠道的势头有望持续。孙汉杰指出,从长期来看,经济周期、市场利率、投资市场等都会影响保险公司的产品结构,现阶段,推动可变收益的分红产品也更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美国、日本、英国等市场在低利率时期加大了各类利率敏感型保险产品的推广力度,并提高了红利、投资连结产品等权益类产品的占比,以降低利率风险。 “与普通产品不同,分红保险账户在资产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具有独立的特点,在资产负债匹配方面有更高的管理要求。”孙汉杰表示,一方面,分红保险公司每年必须在产生盈余的前提下向客户分配红利,并努力满足客户的红利预期,普遍有较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另一方面,分红保险产品通常具有较长的保修期,为了给客户提供稳定持续的收入和保护,需要长期保证。要保持长期稳定的经营。孙汉杰强调,分红保险的经营本质是一场“马拉松”,要着眼于长期盈利,保持决心。他认为,分红型保险要持续稳定地产生红利,加上优秀的长期投资能力,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作为抵押。其次,能够综合评估账户盈余、投资预期和市场竞争力,制定科学的股利政策,确保合理稳定的股利水平。三是全流程风险管理功能,将风险管理融入产品设计、承保、投资等各个环节。四是创新资产负债挂钩机制。据他介绍,平安人寿已建立资产负债合作社。离子项目团队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资产负债模型、强化预警机制,全面提升长期稳定运营能力。业务重点转向参与式保险。记者发现,目前在售的分红保险产品主要是分红寿险、分红年金保险和分红养老保险。各保险公司产品的保险负债汇总后主要提供长期金融服务。资产增值和养老金领取功能。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据平安人寿产品策略及研发团队总经理杨阳介绍,分红保险公司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投资策略、投资能力、各公司分红账户的分红水平、为客户提供的养老、医疗等增值服务的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平安人寿以“平安为红利时代增添色彩”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参与式保险推广措施。杨先生表示,在渠道方面,公司不断完善分红型终身寿险和年金保险产品,增加双重保险等特殊责任设计,采用资产挂钩和责任模式,增强分红保险产品的竞争力。团队方面,公司持续对代理商进行参与产品、基础知识、红利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团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客户方面,我们加强了分红保险的市场宣传,解读分红常识,帮助客户正确认识分红保险。 “这个行业是最争取股息。顺应这一趋势,我们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继续专注于分红保险业务。”孙汉杰进一步表示,在产品上,我们会围绕客户需求打造新的产品体系。服务方面,我们依托平安集团医疗健康养老生态圈,打造以“医疗+养老”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加强保险产品销售,回应客户差异化“产品+服务”需求。具体来说,在投资方面,平安人寿建立了兼顾短、中、长期投资目标,应对各种市场环境的“战术仓、情景仓、战略仓”的投资组合管理框架,提高分红账户的分红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孙汉杰认为,其目前参与的保险市场生态系统包括:n 正在结构性重塑。监管层正在推动行业摆脱规模竞争,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管理稳定、投资能力好的公司,“扶好限坏”,不能仅凭显示的利率来判断产品的好坏。随着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对分红保险知识的普及,公众对分红保险的原理和分红实现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分红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也随之提高。警告说:“红利挂钩产品的示范利率是产品未来的预期收益,实际结算利率是获得的收益。因此,不能仅根据示范水平来判断产品的质量。”根据精算规定与股息挂钩,保险公司向投保人分配的百分比设定为可分配盈余的 70% 或以上。孙汉杰表示,股利实现率可以反映实际股利结算水平的关系。和演示收入。客户可以综合考虑业绩状况、分红实现率、实际派发水平等来选择产品。此外,分红产品的分红水平并不固定,每年可能会根据保险公司分红账户的投资表现而有所波动。宏观经济和利率环境、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经营状况、股息实现披露要求以及特别股息准备金的状况都可能影响股息水平。目前,市场上的分红产品种类繁多,主要产品类型如下。涵盖年金保险、终身寿险、电子保险等国家保险、交货日期和承保开始时间因产品而异。杨阳建议消费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确定您的需求”——明确是否适合长期持有(一般为10年或以上),并了解保证回报和非保证股息之间的区别。二、“产品选择”:根据保障需求选择终身寿险、年金保险、财产保险,注重特殊责任和服务权利。三是“选公司”:重点考察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过往分红表现、偿付能力充足率和品牌声誉等,避免被短期高层示范所迷惑。 (记者朱艳霞)
(编辑:马鑫)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且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